:从最初担心被AI替代,到现在把AI工具当上班“搭子”,出版从业者与AI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除了DeepSeek、Kimi、豆包等通用型AI工具,一些深耕出版领域的技术企业,还开发了适合出版业使用的专用型AI助手,如数传集团的“AI编辑工作室”,已在全国300多家出版单位试用,与近百家出版单位实现了合作。“AI编辑工作室”到底好不好用?来听听用户的真实反馈!
过去一年,AI真正意义上和普通用户建立了亲密关系。当AI走进千行百业,从“研”发展到“用”,出版从业者的日常工作已经悄无声息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AI审校”能地毯式地识别并标注出知识性错误、词句语法错误,完整覆盖了全书,几乎无遗漏。
“AI书评编辑”仅通过提供书名、作者简介、内容概要及目标读者等基本信息,就能在短短几分钟内生成一篇质量上乘的书评。
DeepSeek、Kimi、文心一言、豆包等AI工具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出版从业者的工作效率,更能帮助长期处于案头工作环境的编辑们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除了通用型AI平台,一些在出版业深耕多年的技术企业也在积极开发出版业的专业垂直大模型,推出了更适配于出版机构的AI工具,比如数传集团的“AI编辑工作室”项目。
“AI编辑工作室”是数传集团以专属出版行业的专业大模型BOOKSGPT为技术支撑开发的项目,配备多位“AI编辑”,覆盖选题策划、内容创作、三审三校、营销发行等出版业务全流程。目前,“AI编辑工作室”已在全国300多家出版单位试用,近百家出版单位实现了落地合作。
中国华侨出版社(简称“华侨社”)在2024年引入该项目,据华侨社社长杨伯勋介绍,主要是为了确保导向安全,提升文字编校质量,丰富出版业态,缩短产生周期,明博体育官网有效减少成本投入。“‘AI编辑工作室’功能齐全,对编辑规范性要求都有设计,尤其是电子书生成功能、绘画设计功能等,帮助编辑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杨伯勋进一步阐释道,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使用“AI编辑工作室”能够让编辑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及时促进新技术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在出版业的转化。
2025年1月,华侨社出版了西班牙籍华人作家张琴的中短篇小说集《天赐》,该书的封面设计、内容审校、书评撰写及有声书制作等环节,均由“AI编辑工作室”完成。以封面设计环节为例,华侨社文教编辑室主任肖贵平说,她只需要在系统后台输入提示词,“AI编辑工作室”的“AI画师”便迅速生成了一系列精准诠释作品精髓的封面图;在没有专业美术编辑协助的情况下,肖贵平从众多图样中挑选出了一张最能彰显该书独特韵味与深刻主旨的。明博体育官网“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美编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完成一本书的封面图绘制,明博体育官网‘AI画师’不仅理解文字,更懂得如何将思想翻译成视觉密码。”
同样于2024年开始部署使用“AI编辑工作室”的还有辽海出版社(简称“辽海社”)。使用较多的功能集中在选题策划、插图绘制、智能审校、宣传营销思路梳理、营销方案撰写、书评写作等领域。
辽海社社长助理袁丽娜说:“比如我社的教辅图书中,需要很多足球、水杯等简易插图,以前需要专业画图人员来画,现在这样的图,借助‘AI编辑工作室’就能实现。‘AI画师’包含300多种作图风格,自主上传10张图片即可训练出专属的个性化风格,避免同质化产出,保留出版社内容资产的风格化;同时,可下载高清大图源文件,对源文件可进行二次创作,提高了图片的可用性,满足出版印刷需求。再比如我社最新出版上市的旨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经典传承的大型经典文献丛书‘新时代万有文库’(首批25种),就借助AI工具,提炼卖点、亮点、金句、宣传语,梳理营销思路,撰写宣传文案,等等。”
袁丽娜表示,“AI编辑工作室”的功能比想象得要丰富,图书策划出版的流程基本都涵盖了。“虽然AI给出的结果不见得都能使用,但也能启发思路,提供借鉴。”
使用AI助手可以提高出版效率,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但究竟能提高到什么程度呢?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肖星表示,在“AI编辑工作室”的加持下,“AI选题报告”生成时间缩短至3分钟;“AI画师”使用次数961次,生成作品3620张;“AI智能审校”系统捕获220项编校错误,远超人力水平。
袁丽娜以书稿校对环节为例,分享了辽海社在使用“AI编辑工作室”时的情况。以往校对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稿,编辑和校对人员集中精力,起码需要一周时间,“这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而使用“AI编辑工作室”后,编校场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将电子稿件上传至“AI编辑工作室”的智能校对系统中。AI系统会迅速对稿件进行全面扫描,利用其强大的算法和海量的语言数据模型,仅耗时十几分钟,就能快速识别出字词错误、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甚至能识别出一些意识形态有问题的地方。校对结束后,AI系统会生成一份详细的校对报告,标注出所有疑似错误的位置和修改建议。编辑和校对人员再根据这份报告,对标记内容进行复核及修改。“这在初校时能帮助编辑和校对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具体节省多少成本,不好计算,但大家都使用的话,肯定能为出版社节省不少成本。”
“成本肯定是降低了,但这只是引入‘AI编辑工作室’的设想之一,而非主要目标。”杨伯勋表示,保证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是核心,“在使用‘AI编辑工作室’之后,编辑团队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导向安全意识显著提升。作为一家隶属于中国侨联的出版社,华侨社致力于出版精品侨书,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传播和传承。‘AI编辑’提出了不少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让编辑们时刻紧绷。”
广西民族出版社(简称“广西民族社”)使用“AI编辑工作室”还不到一年,已在稿件预审、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看到了AI技术的强大。广西民族社副社长吴柏强提到为去年出版的《西南新动脉——田西高速公路建设纪实》撰写营销推文时,“AI编辑工作室”提供了三篇不同角度的推文,“原本我们只需要一个版本,结果考虑到推送平台的侧重点不同,最终在编辑决策时,我们决定采纳三个版本并进行人工优化。”
谈及“AI编辑工作室”在降本增效方面的作用,吴柏强认为,存在一些“不能用金钱和时间衡量的效果”,“编辑沉浸于案头工作,思想和思路都比较受限,‘AI编辑工作室’的介入,实际上就是在帮助编辑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碰撞智慧的火花,这是无法用金钱和时间衡量的。如果非要说成本,那就是节省了一些培训成本、沟通成本、营销成本、决策成本;如果非要说时间,那就是原本需要一两周后上会决策的事情,可能两三天后就能上会了。”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时今日,传统行业及其从业者的心态已逐渐从“狼来了”的急迫与惊惧转变为“与狼共舞”的淡然和审慎。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通过这一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式,包括出版行业。目前,业内普遍的共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编辑,而是将帮助编辑完成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的角色进化。
袁丽娜认为,人工智能在信息搜集和处理、数据挖掘等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可以辅助编辑完成一些基础性、重复性、机械式的工作,如文字校对、插图绘制、信息检索等,但在选题策划、创意构思、内容质量把控、人文价值判断、深度沟通等方面,编辑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或替代的。
吴柏强则表示,“编辑的作用将会依托人机协同工作模式,变成内容编辑的优化者、知识架构的建立者、出版品牌IP的运营者。”
2025年,广西民族社将加大AI技术在决策端的运用,如选题辅助决策、内容优化决策、精准营销决策等,吴柏强介绍说:“如我们正在筹划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70周年出版物、广西文学艺术创作三年规划等,都加大了AI技术在书名酝酿方面的辅助,这也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一个重点。”
除了“AI编辑工作室”,数传集团基于BOOKSGPT大模型,还推动了“现代纸书”RAYS系统迭代至7.0版本——“AI RAYS”。2024年5月至今,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已借助“AI RAYS”累计打造多款颇受市场欢迎的融合出版物。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奥数举一反三》,通过“AI RAYS”智能二维码构建“纸质入口+数字生态”的立体知识空间,借助“AI数字人”教师“小奥”实现24小时个性化辅导,依托“AI RAYS”数据分析完成读者行为的精准画像。这套“组合拳”创造了教辅出版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成功实现出版融合运营基金挂牌交易52.61万元。
当“出版+AI”已成为一种大势所趋,当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积极拥抱AI,从业者如何守住初心,顺应变革,在科技浪潮中实现更好的发展?吴柏强认为,在于“会用”和“用好”。从“会用”的角度来说,从业者会接触越来越多、各种类型的AI平台,要学会AI的数据投喂训练,如何更精准地提问;从“用好”的角度来说,从业者要在投喂训练过程中,不断地去尝试和筛选哪些平台更好用,或者说哪个平台更符合自身的工作场景。
也许正如数传集团执行总裁施其明所说,“出版业在AI时代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内容审核、发行营销、读者服务等方面实现了理想的产品生产方式。”